如同游戏里的不死鸟喊出这句口号后义无反顾地冲向战场一般,《无畏契约:源能行动》(以下简称“瓦手”)以同样的姿态,向着平静了许久的移动端FPS市场发起了冲锋。
毫无疑问,瓦手开局成绩还算不错。而更让人意外的是,瓦手在上线后的长期增长态势:开服后,霸榜免费榜榜首多日,畅销榜更是长期稳定在前十,并稳步攀升至最高第四位,逐渐走出一条上扬曲线。
细究这种增长模式,不难发现它与《无畏契约》端游在2023年进入中国时的市场轨迹颇为相似:当初,尽管背靠拳头游戏的强大声誉,《无畏契约》PC版在国服初期依然面临着入门槛较高的挑战,首批主要吸引的还是硬核FPS爱好者与电竞玩家。
随着直播内容与IP生态的进一步完善,这款游戏也逐渐打开局面,赢得了玩家的广泛认可与关注。
《无畏契约》的抖音话题播放量已近1700亿
从数据来看,瓦手稳中向上的市场表现已经证明了一点:
这款承载世界级竞技游戏IP基因的手游产品,正在有效实现“无畏契约”IP向移动端用户群体拓盘的战略目标。而这种渐进式的增长模式,也很有可能会复刻端游版本的成功路径,在未来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笔者经过这些天的体验与观察发现,瓦手能做到持续向好,离不开自身的独特优势:无论是生态上对不同用户的承接包容,还是商业上稳健绿色的销售模式,都让瓦手有机会建立扎实的根基,实现长期健康发展。
01
开启“瓦手”热潮
多元化的用户构成,一直是《无畏契约》区别于其他FPS游戏的生态特性。而这一点,也在瓦手中得到了延续。
自游戏上线以来,短视频平台、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媒体上涌现出大量“转瓦手”的分享内容。透过这些内容不难发现,瓦手的玩家构成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
FPS圈层的射击游戏爱好者自然成为主力军。瓦手上线后,不同游戏背景玩家的“转瓦特征”甚至演变成了圈内热梗:有执着于寻找爆头线和颗秒的,有上来就喊“CPDD”的,还有尝试滑铲却不自觉蹲扫的,不经意间就暴露了自己的“电竞祖籍”。
此外,瓦手还成功吸引了一批从未接触过FPS游戏的全新用户群体,他们将瓦手视为打开FPS世界的第一扇门。
各大平台上大量面向“零基础新手”的教学内容获得了不俗的播放量,这些教程从最基础的移动、开火、下蹲等操作讲起,甚至还包括事无巨细的游戏设置指导。
更值得注意的是,传统观念中较少参与FPS游戏的女性用户,在瓦手中的比例也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社交平台上的“女生转瓦手”教程和玩家的实际匹配体验,都印证了这一现象。
在笔者看来,这款游戏之所以能打入不同圈层用户,吸引各类人群“转瓦手”,是产品设计与生态构建共同作用的结果。
产品层面,瓦手通过精心设计的新手教学系统、丰富的娱乐模式和优化的操作手感,打造出“低门槛、高上限”的游戏体验。
这种设计理念有助于降低新手入门的障碍,同时保留竞技玩法的深度和成长空间。但这仅解释了技术层面的可行性,还不足以完全解释瓦手在年轻人尤其是女性群体中的特殊吸引力。
从更广阔的文化视角来看,瓦手的成功,或许还在于它超越了单纯的射击游戏定位,成为当代年轻人潮流社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瓦手延续了端游干净明亮又富有卡通艺术感的视觉风格,武器皮肤设计融合科幻、国风、街头等多元时尚元素,角色设定个性鲜明且富有地域文化特色。
这些设定符合年轻人潮流审美的同时,也赋予了瓦手独特的视觉辨识度。而5V5的团队竞技玩法,以及移动端带来的便利性,更是让瓦手的社交属性大增。
至于瓦手背后的“瓦文化”,更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破圈。“瓦学弟”、“妈妈”、“打瓦”等术语和梗已经渗透到游戏圈之外,即使非玩家也能在社交媒体上频繁接触到这些表达,并形成了强大的用户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
面对这种文化势能,瓦手团队展现出了清晰的战略视野。早在开服前《无畏契约手游》中国区总负责人黄凌冬便宣布,未来三年将在移动生态建设上投入超过15亿元,围绕电竞、内容生态和品牌建设等多个维度,打造完整的移动端生态体系。
从上线一个月的表现来看,这一生态战略已经初见成效。玩家们自发地将瓦手融入日常社交媒介,在各大平台分享游戏高光时刻和转瓦心得。
即使是看似枯燥的靶场练习内容,也能在社区平台获得数万点赞,评论区更是有不少玩家四处找瓦手搭子,把射击游戏玩成了社交游戏。前不久新英雄盖可上线,更是凭借着他的萌宠皮蛋,引起众多玩家跟风玩梗,相关议题一度登上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各大平台热点。
当“打枪”不仅仅是竞技,而是升华为一种潮流社交方式时,“转瓦手”自然也便成为年轻人追逐文化潮流的自然选择。这也解释了为何许多传统上不会接触FPS游戏的人群也被瓦手所吸引,他们追求的不只是游戏体验,更是一种文化归属感和社交连接。
02
细水长流做生意
除了独特生态对用户增长的持续拉动,瓦手有望实现长线稳健发展的另一重关键因素,在于其采用了与行业主流截然不同且独具特色的商业化策略。
从测试阶段起,《无畏契约:源能行动》开发团队便坚定地表明,将延续端游一贯的产品风格。这一原则直接体现在其商业模式上:付费内容限定于武器皮肤、挂饰、卡面、喷漆等纯外观元素中,不会有任何自带额外游戏属性的付费道具,确保了竞技环境的公平纯粹。
与此同时,瓦手针对移动市场特点制定了价格分层策略,在开服时期提供极具性价比的“启程契约卡”和低门槛首充礼包,有效降低了用户进行付费尝试的心理门槛。
在长期商业框架上,瓦手也构建了三大核心付费内容:包含优惠套装与单品的直接购买系统、结合游戏活跃度任务的通行证机制,以及随机刷新的商店翻牌直购和夜市(不定期开放的随机折扣福利)机制,用多元化的付费选择满足不同消费习惯与预算的用户需求。
与市场上的主流手游相比,瓦手既不销售数值增益,也不采用抽卡抽皮肤的随机付费机制,这种选择在当前移动游戏市场中显得颇为特立独行。似乎正在证明一种另类但或许更为可持续的商业路径。
瓦手采用的明码标价、透明直购的商业模式,让玩家体感上更为公平,从而更细水长流。
值得注意的是,瓦手虽然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的“抽奖”,但也并非完全没有随机元素:每日商店的翻牌直购系统以及可能引入的“夜市”机制(参考端游中随机刷新且提供折扣的特殊商店),都融入了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
这种随机性不同于传统抽卡,而是为玩家提供了每日登录的动力,增加了游戏体验的新鲜感,同时促进了日活跃度的稳定性。当玩家经过耐心等待终于遇到心仪皮肤时,这种延迟满足感也往往能强化购买决策。
更重要的一点是,瓦手的商业化设计是一个完整且“严丝合缝”的体系。仅关注其中任何单一付费渠道——无论是优惠套装直购、通行证还是每日商店——都不会发现特别之处。
但当这些元素作为整体,并与游戏精良的皮肤设计系统相结合时,便产生了独特的化学反应,形成了瓦手商业模式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瓦手武器皮肤的设计品质是整个商业模式的基石。只有当皮肤本身足够精美、富有创意时,玩家才会产生“物有所值”的认知,进而愿意付费获取。
其次,皮肤设计的多层次特性——包括主题概念、配色方案、击杀动效、终结特效以及独特枪声等元素——创造了丰富的产品差异化,能够满足不同玩家的审美偏好,使“蹲守”特定皮肤成为一种有意义的期待。
更巧妙的是,这三种付费渠道之间形成了相互促进的价值关系:以每日商店的随机皮肤价格作为基准点,使限时的优惠套装和通行证显得更具性价比;而优惠套装和通行证“过期不候”的限时特性,又为每日商店的翻牌系统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价值。精心设计的价格策略与心理学原理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自我强化的商业循环。
而根据此前官方的多轮对外沟通,瓦手未来还将陆续引入端游经典枪械皮肤,坚持薄利多销的市场策略,并与竞技赛事紧密结合,充分利用端游多年积累的电竞生态资源支持移动端的长期运营。例如,在巴黎冠军赛期间推出观赛活动和VCT爪刀皮肤等,进一步强化游戏与电竞文化的联系。
综上所述,瓦手采用的相对克制、透明且注重长期价值的商业模式,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与端游电竞生态的深度融合,共同构成了其长期健康运营的坚实基础。这种注重用户体验与公平竞技环境的商业策略,很可能使瓦手在同类产品中建立起更持久的用户黏性和更稳定的收入来源,为其长线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03
年轻就是未来
不论是特立独行的商业化模式,还是在产品和生态层面对各类玩家的承接,归根到底,瓦手对“竞技型FPS如何拓盘移动端用户”这一命题的解法就是:放大自身亮点的同时,全方位提升用户粘性。
一方面,瓦手延续了《无畏契约》IP的亮点,如产品上的年轻化、潮流化,美术上的鲜明风格,音效上饱受好评的枪声和技能音效,让玩家刚一上手就能感受到,这是独属于《无畏契约》IP才能带来的体验;另一方面,瓦手又根据移动端特点,做了不少优化,如社交上引入更为便捷的“无畏小队”和“综合聊天频道”,降低沟通成本;降低对局时间,适用手游玩家的碎片化时间;增加娱乐玩法,降低入门门槛等,让玩家粘性大幅提升。
从目前的市场表现来看,瓦手上线首月已然凭借环环相扣的产品与运营特点,初步构建起一个良性循环的用户生态。玩家不仅在游戏内保持高活跃度,更将游戏体验延伸到社交媒体和现实互动中,形成了超越游戏本身的文化现象。
展望未来,如果瓦手能够在保持当前稳健运营风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世界级IP的品牌优势,以及在大众电竞领域的创新尝试,进一步突破营销边界,那么它很可能会复制端游《无畏契约》的成功路径——在移动FPS市场开辟出一条新的破圈通道,吸引更多来自不同领域、拥有不同游戏经历的用户尝试FPS手游,形成可持续的跨圈层用户拓展。
当然,我们也应当保持客观认知:瓦手目前在FPS品类赛道取得了良好的开局,但在移动游戏这个竞争激烈且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持续的内容更新、生态建设和用户关系维护,都将是长期影响产品的重要因素。
瓦手究竟能否实现其市场抱负,仍需时间来给出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其“年轻化”的产品定位和运营策略,已经为这款游戏在当下移动FPS市场中赢得了宝贵的先机与发展空间。在游戏这个朝阳行业,年轻就是最亲近用户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