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GOG这次是真的刚!"游戏圈突然炸了锅。就在各大平台偷偷摸摸下架成人游戏的时候,这家波兰公司直接甩出王炸——限时48小时免费送13款成人游戏,还起了个霸气侧漏的名字叫"自由购买"运动。这波操作直接把玩家们整不会了,评论区瞬间沸腾:"牛啊!这才是真爷们!"
说起这事还得从itch.io那场风波开始。那家独立游戏平台突然把一堆成人游戏给"藏"了起来,玩家想搜都搜不到。开发者们都懵了,辛辛苦苦做的游戏说没就没了?更绝的是连支付平台都来插一脚,搞得跟道德审查似的。这时候GOG跳出来,二话不说直接开送《邮递员2》《痛苦》这些被重点关照的游戏,明摆着就是要跟审查对着干。

这家公司向来头铁,从十年前就开始坚持游戏不加密。在他们看来,玩家花钱买的游戏就该永远属于玩家,而不是像某些平台那样,说收回就收回。有个老玩家说得特别形象:"在GOG买游戏就像买房子,在其他平台买游戏就像租房子,房东说收就收,你连个屁都不敢放。"这话糙理不糙,现在好多游戏说下架就下架,玩家花出去的真金白银直接打水漂。
说到这次送的13款游戏,那可都是狠角色。《痛苦》这游戏之前在别的平台就被拒过,理由是什么"太暴力太色情",结果在GOG上卖得飞起,二十多万份的销量啪啪打脸。《邮递员2》更是个奇葩,表面上看是个变态游戏,玩过的都知道是在探讨人性阴暗面。有玩家开玩笑说:"这游戏就像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不懂的人永远不懂。"

其实游戏审查这事吧,就跟管小孩看电视似的。有些家长觉得亲个嘴都少儿不宜,非得拿剪刀把剧情剪得支离破碎。问题是玩家都成年人了,看个游戏还得被当小学生管?更搞笑的是有些游戏明明在国外好好的,一到国内就被阉割得面目全非。有开发者吐槽:"我们做的又不是小黄片,至于这么紧张吗?"
GOG这次搞事情也不是一时兴起。去年他们就启动了个游戏保存计划,把那些快绝版的经典游戏一个个抢救回来。最感人的是《极度恐慌》这个游戏,开发商都倒闭了,他们硬是找到版权方把游戏重新上架。这操作简直就像游戏界的文物保护,让不少老玩家直呼内行。
现在游戏圈有个怪现象,一边是平台动不动就下架游戏,一边是玩家想花钱都买不到想玩的。有玩家在论坛发牢骚:"管得比我家丈母娘还宽,我花钱买个游戏还得看人脸色?"这话引起一堆人共鸣。更离谱的是有些游戏明明通过了审核,过段时间又莫名其妙消失,连个说法都没有。

说起游戏审查的历史也挺有意思。早年间游戏被当成洪水猛兽,现在好歹算是正儿八经的艺术形式了。问题是有些人的思维还停留在二十年前,看见点血腥暴力就如临大敌。殊不知玩家早就不吃这套了,该玩的一个都不会少。有业内人士透露:"其实很多审查根本不是法律要求,纯粹是平台自己加戏。"
这次GOG的操作在圈内引发不小震动。不少独立开发者纷纷表示支持,毕竟谁都不想自己辛苦做的游戏哪天突然消失。有个开发成人游戏的团队说得很实在:"我们做的是正经游戏,又不是见不得人的东西。GOG这波操作,让我们觉得至少还有人懂行。"

玩家们的反应就更真实了。限免消息一出,服务器差点被挤爆。评论区清一色的"良心平台""业界清流",还有人调侃:"别的平台都在想怎么多赚钱,GOG整天琢磨怎么宠玩家。"这话虽然夸张,但确实说到点子上了。在这个动不动就删减内容的年代,敢这么硬刚的平台真不多了。
其实游戏这东西吧,就跟电影小说一样,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非要搞得跟无菌实验室似的,那还有什么意思?有老玩家说得特别到位:"游戏是给人玩的,不是给道德标兵看的。成年人连选择玩什么游戏的自由都没有,那还玩个锤子。"
GOG这次的行为艺术,表面上看是送游戏,实际上是在争取玩家的选择权。在这个数字时代,我们买的东西越来越虚拟,但拥有的权利却越来越真实。或许正如某个游戏制作人说的那样:"游戏不该是易碎品,玩家花钱买的应该是永恒的记忆,而不是随时可能消失的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