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在首曝后经历多轮测试打磨的《晴空之下》,终于正式开启了公测。
《晴空之下》是英澈游戏所发布的第二款自研游戏,而在此之前,他们还自研了一款知名度不低的二游《千年之旅》。
在《千年之旅》的制作上,英澈选择了当时如日中天的二次元赛道,并且搭上了“麻辣运动”的顺风车,这使得这款ml属性较浓的游戏受到了大量关注。然而产品的后续市场表现却不佳,并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导致其仅上线一年多就于今年2月宣布了停服。

在放下《千年之旅》后,英澈便全身投入到新的游戏产品当中,也就是如今的《晴空之下》。而这次,他们打算跳脱出传统的二游框架,制作一款更加与众不同的游戏。
作为市面上为数不多的特摄题材手游,《晴空之下》首曝发布的CG动画在b站上收获了超过800万的播放。而经过近一年的持续测试,这款特立独行的特摄战棋游戏终于与世人见面。

从榜单成绩看,游戏在公测后便迅速闯入iOS游戏免费榜第9;截至发稿前,游戏畅销榜最高冲到了第64名的位置。
此外,《晴空之下》还登上了TapTap热门榜榜首,同时在好游快爆也登上了飙升榜第15名,可见众多喜爱特摄的玩家都在游戏上线当天积极前来体验。

但游戏上线后也暴露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同样也引起了一些玩家的批评。
目前,《晴空之下》在TapTap评分为6.1分,快爆评分则为5.7分,都处于评分不高的区间。但好在玩家数量还足够多,产品仍然足够有吸引力,英澈还有时间听取反馈。

其实早在游戏首曝时,《晴空之下》就已经受到了一些质疑,但这些质疑大多不是针对游戏的宣发质量,而是针对游戏题材的“小众”。
诚然,这款游戏主打的特摄题材,的确能收获不少“厨子”的喜爱,但特摄文化终究只是目前亚文化群体中的一部分,与真正的主流群体仍有一定区别;同样,战棋游戏爱好者也相对不多,如今各种游戏都在追求玩法的“简单易上手”,而以策略深度为核心玩法的战棋游戏,很难跟得上“轻量化”的潮流。
考虑到这些,《晴空之下》会引来质疑似乎也并不奇怪。

不过客观来说,游戏公测后的事实证明,即便题材“小众”,也依然有相当数量的核心目标群体愿意前来游玩这款产品。困难即是机遇,《晴空之下》在受众变窄的同时,也收获了一条没有太多竞争的“专属赛道” 。
值得一提的是,英澈游戏的CEO兼《晴空之下》制作人Zeta(吴浩宇)在游戏行业及二游圈里有着相当的知名度,并以“富二代”的身份为人熟知。他曾公开表达对这款游戏的期望:“我希望能够借这部作品去让更多的玩家接触到特摄这个品类,也希望去改变一些人对于特摄作品的刻板印象,如果能够做到这些的话,那《晴空之下》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成功的。”
01
变身吧,反抗世界的英雄们
可以说,《晴空之下》的“小众”,来源于这款游戏对市场的一种“叛逆”。
仿佛是想把差异化做到极致,Zeta并没有过多地追随市场上的大众审美,反而是另辟蹊径,让游戏在世界观、剧情、题材、美术等各个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叛逆”风格。
《晴空之下》讲述了一个黑暗沉重却又很适合“英雄”出场的故事。故事中的人民受到帝国的统治与压迫,他们被帝国强制划分阶级,而低层次人民则被达官贵族奴役,设置连沐浴阳光的权利都被剥夺了。

而所谓“英雄”,就是在他人受到危险时,选择勇敢地挺身而出,保护他人的角色。故事的主角就是一名捍卫正义的“先能者”,他们拥有变身为“共鸣形态”的力量,而主角团队所属的“棱镜组织”,则是反对帝国压迫,力主推翻帝国的“反叛组织”,他们用自己身为“先能者”的力量反抗强权、保护弱小。在他们身上,“英雄”的含义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晴空之下》中所刻画的“英雄”形象,还不止是那些拥有共鸣形态的“先能者”们。即便是没有变身能力的普通人,依然也能够在游戏中成为故事的主角。
游戏在支线剧情中用细腻的文笔刻画了一个又一个“小人物”,他们可以是没有变身能力的老战士,也可以是在帝国压迫下无处生存的难民,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与帝国和生活做着斗争,他们的结局或圆满或悲惨,或伟大或渺小,种种故事都成为了《晴空之下》“反叛”内核的象征。

不光是剧情和世界观,《晴空之下》的美术风格也在第一眼看过去就透露着一种独特的“叛逆”风。
英澈在这款产品中采用了开创性的美术形式,几乎完全更改了前作《千年之旅》所采用的二次元画风,《晴空之下》展现的不再是可爱的美少女,而是棱角分明、十分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机甲风变身角色。
正如Zeta在回顾产品历程中提到的:“游戏的美术风格是我精心挑选的,是非常激进夸张和风格化的一种美术表现。”

《晴空之下》在其官方社媒账号中称这种美术概念为“锋锐涂鸦”,其特点是有着极具侵略性的锐利画风,并且角色立绘往往有着比较夸张的造型。
以史莱姆的小红帽形态为例,角色姿势张力十足,史莱姆的摩托车直对着镜头,使得整个画面有着十分强烈的透视,空间纵深感特别突出,同时也使得立绘富有动感,搭配上Live2D的动效演出,帅气炸裂感扑面而来。

《晴空之下》的人物形象则采用了类似美漫的画风,但在颜色使用上非常激进,十分注重明暗对照,且色块之间少有自然过度,保持着高对比的关系,而有些时候则会用深灰界线来进行分割。
同时,游戏会用细碎的色彩块来表现复杂的光影位置,让颜色之间的对比更加突出,使得服饰褶皱上的色块处理呈现一种极端的破碎化。

这种较为夸张的造型设计以及颇具特点的颜色运用方式,都成为了《晴空之下》在美术风格上独树一帜的底气,也体现了《晴空之下》在美学追求上的叛逆与新潮。
但客观上来说,“发力过猛”的美术风格也有一定弊端。由于具有“冲击感”的字体,以及具有“机甲感”的图形,游戏UI界面略显杂乱,常常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容易找不到画面重点。

除开剧情与美术之外,《晴空之下》最具游戏特色的部分,当然就是特摄厨们喜闻乐见的特摄题材内容了。
《晴空之下》在各种地方都透露出了一股浓浓的特摄味道,它巧妙地将各种特摄元素融入到了游戏中。玩家可以在战斗过程中通过“节调”来控制角色进行变身,随后,一段非常具有特摄味的变身动画就会在玩家眼前展现出来。

游戏中为角色的每个变身形态都设计了专属的“变身器”,而变身器会在变身动画的开头专门以特写形式出现,另外角色的每个变身形态都拥有一段专属的风骚唱词,搭配底部闪出的形态系列名LOGO,将每个共鸣形态的特点都充分展示了出来。
当然,在变身特效这方面也是做到了足够炫酷,可以说在特摄厨最看重的变身仪式感方面,《晴空之下》给予非常高的重视度。
此外,游戏还在各种地方放入了特摄相关的彩蛋,包括角色台词、变身音效等,同时游戏的剧情中还加入了旁白配音的内容,其腔调十分具有经典感,非常还原平成时代特摄剧的中文配音特色。

《晴空之下》在题材风格上做足了特色化,并且也将特摄主题与故事情节融合得非常到位。故事将“先能者”与普通人的故事串联在一起,完完整整地向玩家们展示了“英雄”的成长过程,尽力做到了让“英雄反抗帝国”的主题故事深入人心。
另外,游戏采用“锋锐涂鸦”的机甲画风打造出了一套与众不同的美术风格,同时在角色的变身内容上下足功夫,在“变身器”、“唱词”等重要细节部分把握到位,营造了非常不错的特摄氛围。
《晴空之下》的魅力正源于其贯穿始终的叛逆精神,不论在题材还是叙事,亦或是美术,它都足够独树一帜,这使其成为了当前市场上最特立独行的存在。
02
突破传统战棋,够炫酷也够硬核
在主要玩法上,《晴空之下》也十分叛逆地选择了战棋玩法。即便“战棋手游没出路”的说法在游戏圈里传得越来越响,甚至近年来大多数战棋类产品的表现,似乎也在验证着这种说法,但《晴空之下》仍旧毅然决然地走上了战棋赛道。
然而当《晴空之下》的战棋玩法一经公布,立刻就引起了一部分玩家的争议,不少人觉得战棋玩法放在移动端上太过重度了,同时也无法满足特摄英雄变身战斗的爽快刺激感。
对此,Zeta也曾表达过他的看法和考量:“特摄这个要素的核心在于变身,我们在立项之初就一直在考虑,什么品类能够既保留华丽完整的变身的情况下,又不打断玩家的游戏节奏。所以,我们最终选择了战棋这个品类。”
具体来说,《晴空之下》采用的是传统的日式战棋模式。角色在对方攻击范围内发起的攻击会引起对方的反击,同时游戏具有职业克制机制,共有八种职业,玩家靠克制敌方职业来获得更高的战斗效率。

实际体验下来,这套日式战棋玩法的难度并不低。关卡中敌人的数量常常远远大于我方单位数量,因此玩家需要仔细考虑敌我双方的攻击距离,避免让单个我方单位遭到敌方的轮攻。
与此同时,游戏在地图中设置了地形、炮塔机关等机制,这些机关与道具可以极大地帮助玩家攻略地图,例如游戏中的油桶拥有秒杀机制,甚至可以直接击杀Boss通过关卡。

相较于市面上其他传统战棋游戏,《晴空之下》的主要玩法创新就来自于它的变身系统。
通过变身成不同的“共鸣形态”,每一个角色都可以在战斗中拥有一套新的技能组,游戏中单个角色最多可以拥有一个本体形态和三个变身形态,算上变身时立刻触发的“共鸣技能”,单个角色最高可以拥有12个技能,这极大地丰富了游戏的战斗玩法。

同时,变身不仅仅可以带来数值上的加成,甚至连自身职业都可以改变。这也让玩家可以在与敌人的相互克制关系上掌握先机,体现了更高的策略可玩性。
比如游戏中偏辅助位的奶妈角色蒂娜,她在本体形态下和“莫扎特”形态下时,所有技能都是为队友提供治疗或buff,除了普攻外没有任何攻击手段。
然而当她在战斗中被敌人围堵时,可以选择变身为“暴力清扫”形态,此时这位奶妈就会从“统御”职业变成“异化”职业,拥有给敌人上debuff的能力,也有了伤害技能,同时从右上角面板来看,变身带来的数值上涨也提高了角色的生存能力。

变身系统给战棋玩法带来了新的策略深度,相比起其他的同类产品,《晴空之下》中的每个我方单位都可以给玩家带来更深的战略意义,使得游戏的玩法也在战棋品类中颇具独特性。
不过,从另一维度来说,变身系统的丰富程度也会导致游戏理解门槛过高。如果想要越级通过关卡,在不看攻略的情况下,玩家需要尽可能地了解每个角色、每个变身形态的具体技能和机制,这很可能会造成玩家的认知负担。
并且,目前游戏的新手引导并不是非常完善,有很多游戏的重要机制并没有得到细致的讲解,所以实际感受下来,《晴空之下》的游戏内容偏硬核,上手难度并不低。
不过,制作组应该也有感知到这一点,因此虽然角色都有着丰富的技能组以及不同的变身形态,但不是一次性就全部放出的,玩家需要通过长线养成来逐步解锁SSR角色的全部技能和变身形态。——而这也导致了游戏目前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过于深度且繁琐的养成体验。

具体来看,游戏的养成内容较为庞大,除了老生常谈的等级、装备等养成目标,每个角色还拥有“星絮”以及“星枢”两个独特的养成内容。
游戏中每个角色都在初次抽到时拥有一个变身形态,而SSR等级的角色则拥有至少两个变身形态,而想要解锁更多的形态和技能,就需要推进“星絮”以及“星枢”的养成进度。
“星絮”的主要功能是解锁技能,新角色不管是在本体形态还是变身形态,都只能使用一个技能,而激活“星絮”就能解锁新的技能。激活“星絮”所需的材料获取也比较简单,只需要刷主线关卡就可以获得,但一个角色总共有十个阶段,对后期玩家的体力压力比较大。
“星絮”有着足够长的养成线,也意味着玩家可以让角色在长时间里一直持续变强,提高了角色上限,同时也为玩家们提供一个更有吸引力的每日游玩目标。利用零碎时间就可以刷取的升级材料,方便了玩家平时上线刷资源,也减少了游戏长草期的长度,保证了玩家活跃度。

而“星枢”则是一个角色较为重要的养成部分,“星枢”决定着角色的变身形态,激活“星枢”则可以解锁一个角色新的变身形态,可以说“星枢”的激活在角色养成部分中带来的影响是质变的,而激活“星枢”所用稀有材料“晶种”的来源就比较稀少。
《晴空之下》对玩家获取“晶种”的来源做了一定限制,玩家获取“晶种”的主要方法是抽卡,并利用抽卡产生的道具在商店兑换“晶种”。而除此之外的来源则是各个玩法商店中每月限购的一个或两个,要想兑换完这些“晶种”,玩家就需要参加各种玩法来获得各个商店的货币,包括PvP、工会战等。
不过游戏已经对该部分做了调整,在测试阶段里,要想解锁一个角色的新形态需要足足7个晶种,但充分听取玩家反馈后,现在解锁一个新形态只需要2个晶种。即便每月能获取的晶种有限,但只要正常参与游戏,只获取2个还是绰绰有余的。
限制重要资源的获取来源会增加游戏肝度,但是这样的设计一定程度上能迫使玩家持续参加PvP竞技场,完成公会任务,让玩家为了养成自己喜欢的角色,从而长期参与游戏内容,确保长期的玩家留存率。

《晴空之下》将变身系统融入战棋玩法的设计无疑是十分创新的,也为传统日式战棋带来了新思路。玩家可以通过操控角色变身来让单个角色呈现出不同的职业和特征,并自己决定角色的变身顺序,这与日式战棋传统的职业克制因素十分契合,也有效地丰富了游戏的策略性。
而游戏将角色完整度与其养成内容高度挂钩的做法,虽引起了不少争议,但也不无道理。《晴空之下》将养成内容的“战线”拉得很长,要求玩家较长时间地参与游戏。这种设计的确对肝度有着相当的要求,这也是为什么游戏的养成体系是公测玩家们讨论的“重灾区”。
但从设计角度看,它也给想要培养角色的玩家提供一个更加长期的游玩目标,在客观上延长了游戏的生命周期,同时保证游戏的玩家活跃度和留存率,而这一切的重点在于度的把控。
03
差异化是把“双刃剑”
上线后,《晴空之下》就成为了目前特摄手游的独苗,它在各种方面上都显露出较强的独特性。游戏的题材和玩法都属于较为“冷门”的类型,另外其美术风格也采用了非常少见的“锋锐涂鸦”风格,可以说《晴空之下》已经在各个方面把“小众”做到了极致。
这样独特的题材在为游戏提供差异化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游戏的目标群体,这同时会让游戏的受众范围狭窄化。毕竟目前特摄主题仍然较为“小众”,而战棋类玩法又相对硬核,不仅考验厂商设计能力也考验玩家接受能力,很可能无法满足绝大部分玩家的需求,这也是目前玩家对《晴空之下》感到不满的原因之一。

但往好的看,《晴空之下》也并非全无机会。正如Zeta所说的那样,足够差异化、垂直的题材让游戏能够得到许多特摄爱好者的青睐。同时,由于市场上尚无同类竞品,因此还有一大片空白市场可以独占,至少有着一定的先发优势。
不难想象,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晴空之下》都会是爱好特摄玩家的第一手游选择。
另外,如今二次元群体逐渐泛化,特摄也正在逐渐走出“小圈子”,开始在越来越多样的动漫游戏圈里崭露头角;而战棋玩法虽然常常被诟病硬核难懂,但仍然有一众长线运营产品,可见只要保持运营得当,《晴空之下》未来不难有更好的发挥。
所以,这把名为差异化的“双刃剑”到底该如何使用,全都看英澈游戏日后的运营策略。

作为《千年之旅》后英澈细心打磨的又一力作,《晴空之下》是他们开辟空白市场的重要一环,而后者身上的独特且叛逆的气质,或许就是代表着团队对于游戏市场用户的新理解。
坦白讲,放眼未来,没人知道他们的这种“叛逆”是否可以继续得到市场认可,但至少英澈还在坚定地走着,如同特摄剧中的英雄们一样,带着他们的信念在空白领域一冲到底。